转载:黄竹虫
“大伯,您看这个动物标本好奇怪啊!细长的鼻子像大象,条纹的背鞘像铠甲,还有几个像螃蟹一样的爪子……”近日,我们走进一个陈列有不少动物标本的林场,同事的小孩惊奇地问道。
循着同事小孩的声音,我侧身走过去,仔细打量他所说的奇怪动物。只见橱窗里陈列的动物,通身呈棱形状,棕褐色外壳似铠甲,长长的嘴似象鼻。标牌上的名称,显示为“大竹象”。“大竹象”!?这不是我们小时候经常捉来玩耍的“黄竹虫”吗?

打开手机查阅后发现,这个动物学名叫“大竹象”,平常生活于竹林中,以竹笋及竹肉为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大竹象”,又叫竹虫、竹笋虫。小时候,村里人通常叫它,“黄竹虫”。
看着这以“象”为名的黄竹虫标本,我的记忆之门也随之打开,心绪伴着小朋友的欢快声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金古,快看四只黄竹虫趴在同一根竹子上,哇塞!”上小学时,每到夏天,我和阿宝、石发几个小伙伴,就会相约在清晨或中午到河边的竹林里捉黄竹虫。我们的村子建在河畔上,河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有毛竹、墨竹、阔叶箬竹、细叶箬竹、黄竹、筇竹、凤尾竹等等。其中,毛竹林是我们比赛挖冬笋的赛场;黄竹林是我们比赛捉黄竹虫的场地,有时候也会在黄竹丛里掏蜂蛹。与挖冬笋、掏蜂蛹相比,捉黄竹虫是最有趣、不费神、但考验眼力的活动。

黄竹虫偏爱新生的黄竹枝、嫩竹茎,喜欢在清晨或黄昏活动,凭借细长的喙部刺入竹皮,吸食竹液或啃食嫩茎。遇到惊扰时,会立即收缩足肢装死,从竹枝上坠落,待危险解除后再恢复活动。这种黄竹虫大的有大拇指粗,小的也有小指头大,身披华丽的“朱红战甲”,能飞善爬,颇有意思。
捉黄竹虫的办法比较多,以擒拿为主。捉黄竹虫,关键得看黄竹虫隐藏在黄竹的那个部位。停在较矮嫩竹上吃食的黄竹虫最好捉,触手可得。而在黄竹丛里飞来飞去的,是难以捕捉的。捉这种黄竹虫,要等到它飞停到嫩竹茎,吸食一段时间,放松警惕后,稍微摇一摇竹茎,它就会装死掉下来。我们再认真寻觅它摔到的地方,就可手到擒来了。运气好的时候,一根嫩竹茎上能捉到两三条。我们一般把捉到的黄竹虫放在裤兜里,它们则在裤兜里掐架,用尖尖的脚爪挠着我们的大腿,令人奇痒难耐,惹得我们哭笑不得。

有一次,我和阿宝在土坡高坎上,为了捉一只特别大的黄竹虫,两人脚顶土坡手拉手向前伸出去捉。谁知脚下一滑,我差点摔下来。阿宝一把拉住我,自己碰巧抓住了竹干,没摔下去,但也吓得不轻。好了伤疤忘了疼。某个清晨,我们伸手扒草丛找掉下来的黄竹虫,又差点被不远处的竹叶青来了个“恶魔之吻”。不过,这些惊险抵挡不住捉虫的劲头与趣味。
黄竹虫,不仅捉起来好玩,也特别解馋。捉来的黄竹虫一般是生吃的——拧头、去尾,撤去翅膀、硬壳和脚爪,扔进嘴里,咬上几口,嘎嘣脆,好美味。如果一次性捉的黄竹虫比较多,那又可以开发出新的吃法。比如,将黄竹虫拧头、去尾,塞入少许盐巴,用火去烤,香气逼人,令人垂涎。家庭条件好时,或者父母允许的话,我们则会把黄竹虫拿去油炸,再少许盐和辣椒粉,着实得劲。
其实,那时吃黄竹虫是孩子的乐趣,也是父母默许的无奈之举,是生存环境造成的境况。那时候家里穷,粮食不够吃,我们村里大人小孩都会想方设法找些野食充饥。我们炸过河鱼、捅过蜂蛹、挖过草根、采过野果,捉黄竹虫不过是其中一种。可奇怪的是,那时候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苦,反而觉得挺有意思。

如今想想,那时我们的童年真是无忧无虑。虽然常常饿肚子,但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馈赠。一根竹子,一只虫子,都能成为我们的美味佳肴。现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都有,却再也尝不到那种简单的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