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群岛的鬼艳属史蒂文斯组锹甲成员,该组具有多变的牙型和多变的体色,但该组很多分类观点仍然存在争议,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
苏拉威西岛是印度尼西亚中部的一个大型岛屿,以其独特的“K”字形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迷人的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并且苏拉威西岛是“华莱士线”的核心区域,这条假想的生物地理分界线将亚洲和澳洲的动植物区分开,因此岛上拥有大量特有物种。
(注:物种种类多不代表物种数量多,YWw小编亲测)

苏拉威西岛Sulawesi
1.
Odontolabis stevensi
stevensi Thomson, 1862
原名亚种,体型最大的亚种,同时也是流通量最大的亚种。分布在苏拉威西岛中部至北部,牙型多变,全身通常为黑色,也有鞘翅边缘色带呈黄色的个体差异。目前该种的人工繁育较为成熟。
雄性体长:41~93mm 雌性体长:38~47mm

长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Sam)

长牙型雄虫与中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Lasan14)
2.
Odontolabis stevensi duivenbodei Deyrolle, 1865
体色最多的亚种,分布在桑义赫群岛,牙型多变,长牙就有无内齿型长牙,中内齿型长牙,基齿型长牙之分。由于地理分布的原因,该亚种在几年前“一标难求”,但在近几年随着引进和成功繁殖保有量大大增加,甚至出现了不少巨大个体。该亚种鞘翅特点为由内向外延伸且颜色变化明显,由最内部的红色向外变化成黑色再向外到鞘翅边缘色带变化为黄色,属于是特点最独特的一个亚种。
雄性体长:40~90mm 雌性体长:40~46mm

中内齿长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Sam)

无内齿长牙型雄虫,中内齿长牙型雄虫,双内齿过渡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YWw)
3.
Odontolabis stevensi
mamaesaensis Nagai, 2001
分布在苏拉威西岛中西部,牙型多变,该亚种鞘翅上的黄褐色带个体差异较多,有色带宽大的个体或者色带细窄而消失至整体变黑的个体。
雄性体长:42~82mm 雌性体长:38~42mm

长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Sam)

长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Lasan14)

双内齿过渡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YWw)
4.
Odontolabis stevensi
limbata Kriesche, 1922
分布在苏拉威西岛的中部至西南部,该亚种鞘翅通常为中央红褐色,边缘色带较宽大呈橙黄色。值得一提的是本种有些个体在打光后跟duivenbodei亚种一样呈现三种颜色,即最内侧红色中间黑色外侧黄色。区分方法除了产地外还可通过胸缘外扩程度进行初步区分。眼缘和侧突也是区分方法之一但由于该组成员的侧突表现过于多变有时候不能起到清晰的区分。
雄性体长:39~79mm 雌性体长:38~42mm

短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Sam)

雌虫
(图片来源:YWw)

短牙型O.s.l雄虫与短牙型O.s.d雄虫的对比
(图片来源:YWw)

图鉴上的大型个体
(图片来源:bekuwa)
5.
Odontolabis stevensi
yasusukei Nagai, 2001
分布在苏拉威西岛中西南部,几乎无流通,大概是上述五个亚种里最难收集的亚种。该亚种鞘翅边缘色带呈黄色。此亚种目前还有争议,期待后续学者的研究。
雄性体长:45~70mm 雌性体长:未知mm

长牙型雄虫与短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bekuwa第90期)
6.
Odontolabis stevensi
ssp.
分布于苏拉威西岛东南部,该种为内齿在中端的表现方式出现长牙型,鞘翅边缘色带呈黄褐色,目前该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雄性体长:67~82mm 雌性体长:未知mm

中内齿长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bekuwa第90期)
7.
Odontolabis micros
De Lisle, 1970
分布在苏拉威西岛中南部的一种小型鬼艳,该种的拉丁名意译为微小型,形容该种也是十分贴切,鞘翅色带宽大呈橙黄色,从身上的特征和气质可以感受到与史蒂文斯组的相似性。
雄性体长:27~46mm 雌性体长:22~24mm

长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YWw)

短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Lasan14)
8.
Odontolabis hansi
Schenk, 1999
分布于苏拉威西岛的西南部,是史蒂文斯组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同时也是Odontolabis micros的近缘种。虽然该种不算无流通的,但目前仍未发现该种的长牙型个体,希望后续能有采集者发现。
雄性体长:24~27mm 雌性体长:23~24mm

短牙型雄虫
(图片来源:YWw)
以上就是关于史蒂文斯组鬼艳成员的一些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