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起起落落原国勇
关于昆虫交配那些事也是写了四回了,本次还是有必要皮一下。你可能会注意到我已经有大约一年没有开篇写螳螂了,这要放到前几年完全不是我的风格啊。哎,主要目前经典物种也是讲过不少,将来视情况而定,或许多弄一些重制版,那么今天我们讲这个,在国内常见度大概能进前十的螳螂——中华斧螳。

要说这位,它本来还不叫这个名,倒推个十多年吧,它其实被定义为【勇斧螳】,不过嘛,如今改作这个名也是有多年了,那么刚改名的那段时间啊,也是得了个诨号“原国勇”,哎,你看,简洁明了哈,即“原先在国内被称为勇斧”,而今天仍然可以看见勇斧螳这个名,但那就是另一种主产于南亚的东西了。与本文无关。

提起中华斧螳,就不难联想到另一个更常见、更经典的国产螳螂——中华大刀螳,的确,前者简称华斧后者简称华刀吗,至于斧子和大刀哪个厉害呢?哎,那华刀它分布更广数量更多,上限水平有些恐怖,堪称螳界一大BUG,华斧在这方面大抵还得甘拜下风。

华斧又有多大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它的分布范围虽然不及华刀,但大抵也能遍及半个中国,其如今的分布北线大约在苏北、皖中一带,最南可以摸到越南,部分地区可以多到捞百来个成虫当菜吃,但是有些地方三五年才见到一个,苏北皖中这块还是比较少了,笔者小时候大约也是亲眼目睹过的,如今也消失十多年了,可能还是不太抗冻吧。

从上面也可以略窥一二了,由于分布广,受气候、环境影响,同样分化出了大小不一的种群,70至85毫米都可以算是常见个体,当前已知的最大个体在标准测量下也不到100毫米,别看好像比华刀短了20毫米还要多,但是体态很不一样啊,论二者的吨位倒也未必逊色,其实华斧的体积大小可以说与号称“碧血战刃”的【澳洲(宽)斧螳】十分接近了,属于标准的大型螳螂,但是与巨型的种类已然存在相当的差距。

华斧的体态其实也属于比较经典的,只是在这方面仍然仍然不及华刀、薄翅一类,华斧属于长背板、宽腹部,捕捉足中庸的类型,体色多为绿色,少数黄绿乃至金色,而且相当纯净,基本看不到杂斑、花纹、叶状扩展等特殊标记,部分个体捕捉足内侧会有少许粉色或柳黄,但并不醒目,俯视图也算比较养眼。

长江以南的部分华斧与华刀分布有所重叠,同样也存在些许竞争,彼此都打出过优势局面,不过华斧虽然几乎拥有澳宽的体型大小,但是攻击性、“刀法”和“手速”均有不及,也成为它的一个诟病点,此外还有人表示这东西容易“难产”,容易“藏线”,还应该是比澳宽逊了不少,而且澳宽现在也很便宜了,华斧的话如果家门附近就能捡到的话,自然也不失为一个养眼的精品就是了,值得看一下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