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条蜂缘蝽&点蜂缘蝽
半翅目/缘蝽科Coreidae
蜂缘蝽属Riptortus
一个月前的下班路上,偶遇草丛中笨拙穿行的条蜂缘蝽,拍照后才发现,它缺了左后腿,伤口陈旧,应该是有一段时间了。相信它最近过得并不容易,身体的残缺,迫使它必须有更加顽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才能正常生活。

缘蝽科的“缘”,是“缘木求鱼”的缘。这个科的昆虫,飞行能力都很一般,但爬行能力好,无论是向上攀爬、碎步横行还是原地转圈,粗壮的后足总能给他提供足够稳健的力量。不过,这头少了左后足的条蜂缘蝽,行动上肯定就没那么灵活了。

9月份是条蜂缘蝽的活动高峰,大约10天之后,实验室里飞进来另一头条蜂缘蝽,不过这一头“六肢健全”,行动自然比上次那头敏捷多了,而且还好像不把自己当“外虫”似的,在标本瓶上到处乱跑。它绝对不知道,瓶子里泡的标本中,有不少还是它的前辈呢!

条蜂缘蝽又称白条蜂缘蝽,成虫体长大约13-15mm,棕黄色。头部在复眼前方呈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复眼大且向两侧突出,黑色;单眼突起在后头,赭红色。触角4节,其中第4节最长,第2节最短。前胸背板向前下倾,前缘具领,后缘呈2个弯曲,侧角刺状,表面及胸侧板密布疣点和刻点。学名中的“条”,表达的是其身体侧面(头部和胸部)的各个黄白色斑纹首位相接,连成条状。

为何叫蜂缘蝽呢?看它的体型可以猜出,就是长得像蜂类。其身型细长,中间位置明显缩小,拟态蜂类的“小蛮腰”。其实,非要抬杠的话,这“小蛮腰”确实模仿得有点敷衍,不太走心。

有趣的事情来了,前几天,摄影师“天蓝青”和“keepofthegr”分享了几张酷似蚂蚁的虫照,我第一眼就觉得它是条蜂缘蝽的若虫,结果查了资料发现没猜对(受前面2次邂逅影响了)。其实这小朋友是它的近亲——未成年的点蜂缘蝽,长大了就变成下面这个样子。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图片来源:见水印)
点蜂缘蝽和条蜂缘蝽是蜂缘蝽属中最常见的2个种,这两个物种的学名只有一字之差,成虫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也是这个“点”字,前者身体侧面(头部和胸部)的黄白色斑纹并没有连在一起,而是呈相互分离的点状分布。

但是,点蜂缘蝽若虫的照片告诉我们,区分成虫的体侧斑纹特征,用在若虫身上根本就不好使。凭这个特征,根本就没办法判断摄影师所拍的蜂缘蝽若虫是谁家孩子。因为它的身体侧面没有黄白色斑纹,“条状”与“点状”的说法无从说起。不过,办法还是有的,比如:看触角。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的“亲子”认领凭证
点蜂缘蝽与条蜂缘蝽之间有个不是特别明显,但却至关重要关键的区别,就是触角:无论成年还是未成年,点蜂缘蝽触角第四节基部1/4处颜色都明显变淡,而条蜂缘蝽的触角颜色比较均一,与身体颜色一致。当然,两种蜂缘蜂之间还有更多的区别,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深挖。

看了几张“蚁照”之后,可能有人还会产生一个疑问:说好了拟态蜂类,为何若虫更像蚂蚁?其实这点就不必太较真了,比起很多其它昆虫,这个属的命名逻辑已经算很常规、很通俗了。再有,如果说蚂蚁和蜂类都是膜翅目下的亲戚,是不是好理解一点?

李鬼不能上梁山,蜂缘蝽若虫模仿得再像,它终究不是蚁,稍微仔细点,就可以一眼识破。最明显的破绽,是它针状的刺吸性口器,与蚂蚁的咀嚼式口器完全不同。还有,触角的差别也比较明显:蜂缘蝽若虫的触角丝状,永远是4节,各节长度相差不悬殊;蚂蚁的触角膝状,4-13节,其中柄节很长。